2010-12-12_132901.png 

外國最典型的多品牌案例是 P&G集團(寶僑)
在台灣耳熟能詳旗下的牌子有:吉列刮鬍刀、歐樂B、汰漬、飛柔、海倫仙度絲、潘婷、沙宣、歐蕾、幫寶適、品客、SK-II、好自在、蜜斯佛陀等
逃出他的魔掌似乎還蠻難的!
企業資源是否被多品牌戰術分散和如何篩選出較成功的品牌來打
要視CEO的常識(這最重要)、公司規模大小
以及有沒有彈性的財務規劃而定
更重要的是.......................以及....................

除非你將競爭對手納入規劃
否則長期規劃毫無用武之地

猛然一想,鄉鎮公所等純公家機關公務員應該不需要品牌
但是鄉鎮首長可能自己會形塑個人品牌
而公務員的作為又會影響該單位形象
所以還是有點需要品牌操作在裡面,來維持鄉鎮長自己想要形塑個人品牌而要求該單位做出「一致性」「鄉鎮長品牌」操作

想想後,大概可以這樣解釋(不談特大公司談生活)
品牌的價值是
當想吃滷肉飯時,鬍鬚張會在記憶名單中(台北市)
當想喝平價現煮咖啡時,85度C會出現在腦海中
當想吃雞肉飯時,嘉義第一名火雞肉飯會想起來(南部縣市)
當想吃碗麵線糊時,會記起這個地區聽說很有名的店(家附近)
當想吃碗牛肉麵時,三商巧福會被想起來
當想在線上買本書時,博客來和拍賣網站二手書會記起來
上述這些話的基本規律是
產品種類先行,再想起賣該產品的專業店家
而商家的商格, 信用, 口碑,在消費者想起他們時就早已產生
品牌應該是個價值結果,應該不是初因

然品牌操作並非人人都了解
但是為何有些店家可以做得不錯
明明只有國小畢業,但是為何經營的有聲有色

其實觀察下來,這類的店家通常只做一樣事
也就是這類店家通常只會告訴客人我只賣這類產品
而只賣這類產品,在行銷中稱之為該產品類別的專家
這是操弄品牌的最基本款

不過這位國小畢業的老闆卻不知道他走的就是訴諸專業形象
但這有缺點,因為當這位老闆成功發達後他容易品牌延伸
歸咎原因,因為他不知道他成功的原因-->專業起家
爾後專家變通才,通才再被專家打敗

品牌應該是個價值結果,而不是初因
那如何建立這個初因就是關鍵
有些基本原則可供建立初因
但不是如藍海策略說的那樣複雜且難以起步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研究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